为了有效促进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全面发展,高校需要改进和创新该专业的教学模式。“艺术与工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一些高校的工业设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其突出的优势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艺术与工艺相结合”教学模式概述
(1)“艺术与工艺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艺术与工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源于艺术与工艺相结合的概念,这源于设计与艺术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完成方法和所需技能上。为了实现设计作品的完美,设计实际上融合了艺术家、工程师、工匠和用户,而不是艺术家自身个性的体现。设计作品往往追求人们的审美需求、简单的制造过程和市场的热烈反应,这就要求设计师将“艺术与工艺相结合”的概念应用到产品设计的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只有这样,设计师、制造商和消费者才能创作出他们喜欢的作品[1]。
(2)“艺术与工业相结合”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发展。工业设计的概念需要从源头开始,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工业革命结束后。由于当时大型机械工业和手工业之间的矛盾,前者具有产品批量生产的高效率优势,但产品质量的精细程度和质量远远落后于手工业。后来,经过科技改革,机械工业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外观和质量,最终赢得了这场斗争。工业设计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在亚洲,日本首次开始设计教育。与日本相比,中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国无锡轻工学院(现江南大学)和湖南大学首次建立了工业设计专业,并开始招收学生。无锡轻工学院在工业设计专业成立初期只招收文科学生,经过四年的探索,开始尝试接受科技考生。可以说,这是“艺术与工业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首次大胆创新,也是“艺术与工业相结合”教学模式的良好开端。
2“艺术与工艺相结合”模式的优势分析
“艺术教学”模式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应用具有许多优势,可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艺术与工程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艺术设计与工程设计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培养艺术设计的概念和思想,而且有利于形成工程设计的思维和概念。其次,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具有艺术设计灵感的发散思维,对促进严谨有序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艺术与工艺结合”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了工业生产技术和工业产品材料的艺术设计,提高了设计产品在工艺中的可行性[2]。
构建“艺术与工艺相结合”教学模式的策略
(1)建立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知识结构的系统要求和广度要求较高。设计学科的内容来源大致分为四类,包括艺术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的交叉领域、基于传统艺术和工艺美术的教学内容、设计开发研究演变的学科以及设计实践中专门领域研究所产生的知识。
(2)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可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我国高校的办学类型分为教学型、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工业设计“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对于课程设置,不同年级的时间要科学合理,分配得当,掌握知识点要准确高效。
(3)整合交叉学科的课程。工业设计专业学科交叉性强,课程整合是“艺术与工业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方法。根据美国学者的理论,课程设计策略主要包括:寻找共同主题,将相关学科整合到统一的正式单位或课程中进行教学活动;在学科框架内整合课程内容;将两个相关学科的某些主题整合到同一时间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独立建立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围绕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日常活动进行学习,适合跨学科形式,是一种纯粹的整合设计。交叉学科知识的整合设计可以促进学生整合能力的提高,是构建“艺术与工业相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策略。
(4)改变实践课程的知识。实践课程知识的转变策略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相应的研发机构;二是改善实验设备和教学环境,加强设备管理;三是不断完善学习制度,使学生学习有用。
结语
本文主要简要分析了“艺术与工业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发展和优势,并提出了构建“艺术与工业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总的来说,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仍然需要找到艺术与工程的最佳契合点,努力为中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产品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