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医学论文

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时间:2021-12-20 16:24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疼痛性关节炎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患者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进而导致关节周围尿酸结晶堆积,从而引起炎症反应[1]。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是关节疼痛、肿胀、发热,影响关节的活动功能,使血尿酸水平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使关节受损,出现严重的肾功能障碍。近几年来,它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该科采用分组对照治疗,以新罗西他汀联合别嘌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信息和方法。
1.1通用信息。
1.1.1配方的选择。
新产品:厦门中药厂生产片剂,规格0.32*36s。
别嘌醇:别嘌呤醇片,AtlanticLaboratoriesCorp.,Ltd.生产,规格为100mg。
秋水仙碱:由西双版纳版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秋水仙碱,规格为0.5mg/kg的白片。
1.1.2临床对象。
20084-2010年11月到我院康复科、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痛风性关节炎病人60例,均符合孟昭亨的《痛风》中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2]。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男性28例,女性2例,年龄40~61岁。患者发病年龄均为51.28±5.44,初发12例,复发18例,病程1个月至5年,发病部位14例,踝部5例,膝部4例,腕部3例,指关节4例,结果表明:15例患者有2个或更多的关节同时出现;对照组30例,男29例,女1例,年龄39~60岁。病例数均为50.35±4.29,初发者14例,复发16例,病程1个月至6年,发病部位1跖趾15例,踝部4例,膝部5例,腕部2例,指关节4例,其中13例患者同时出现2例及以上的病变关节。这说明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变关节位置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处理方法。
已确定的治疗方案,首先要在病人接受治疗之前和治疗周期结束后,分别进行一次血尿酸检测,整个治疗过程中。对不良反应症状进行记录(ADR),严格规定限制饮食,要忌酒,不可吃高嘌呤、高糖、高脂肪、高盐分的事物;药物方面,治疗组:服用新甲素(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每日用量3次,每次吃4粒,每次吃完饭再吃别嘌醇片(AtlanticLaboratoriesCorp.)Ltd生产),每日3次,每次100mg(即1片/次);两组均在两周内接受一次治疗。
1.3药效标准
治疗周期结束后两周,参照“临床疾病诊断基础好转标准”[3]规定执行。愈合:疼痛、肿胀等症状完全消失,关节活动自如,血尿酸水平恢复正常;显效:疼痛,肿大等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基本自如,血尿酸含量基本接近正常;有效:关节肿痛等症状略有缓解,膝关节活动度及血尿酸状况均有所改善;无效:所有痛风性关节炎症状均无改善。治愈、显效、好转包括在统计学上计算治疗效果。
1.3统计方法。
结果表明,在SPSS13.0软件包中,测量结果均为-±S,t检验和2检验秩,P≤0.05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治疗效果。
两组均治愈24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4例,有效率86.7%。请见表1。
表格1两组病人疗效表[%]新血片+别嘌呤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注意:○两组疗效对比: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P<0.05;●两组有效率对比:P<0.05。
3讨论
近代医学界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是医学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病理学表现为:人体嘌呤代谢发生紊乱,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溶解度呈过饱和状态,这种微晶在软骨、滑膜和周围组织中可以逐渐沉积,形成尿酸钠微晶,引起关节滑膜血管扩张及白细胞渗出等病理反应,引起关节疼痛、肿胀等炎症反应。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是秋水仙素,尽管其疗效确切,已被医学界广泛接受,但是会有一些副作用,比如会引起病人胃肠道、肌肉、神经等部位的损伤,也会引起脱发,出疹子,肝脏受损。尤其近年来,有报道称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达50%~80%[4]。以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珍珠层粉、肖梵天花、水牛角浓缩粉、吲哚美辛等为主要药物成分,具有抗炎、免疫、利尿剂、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尿酸排出等功效;别嘌呤醇可有效降低血尿酸,并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5]。如表1所示,治疗组的有效率和副作用均优于对照组,且病人疗效良好;治疗组在调整BUA水平方面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结论:新别嘌醇与新别嘌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有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