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医学论文

古医家以“治未病”为核心

时间:2021-12-16 14:15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中医学崇尚治疗性“高效”,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多以归纳为基础,以直截了当的方法,认为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与延续,是中医二千年来长盛不衰的理由。而国外对于顺势疗法、平衡疗法、自然疗法的认可,则更值得探讨和关注,因为它存在千年,有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治疗方法,独特而可靠的疗效。笔者近几年单就中医学“功效”问题做了一些梳理,下面对中医学“效用”研究作简要综述如下:
一、中医“功效”回溯。
有《墨子》一篇说:“效者,为之法。所为之事,即为法。因此,有效,则为也;没有中效,则非也。意思是“写法”就是写法,能描画一类类似事物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可以看出“效果”本身具有比较求同,可重复,复制的意味,有结果的相似之处,才称“效”。中医学古文献中,对疗效的描写往往是:“效浮鼓”、“逆风猛起”、“应手取效”、“豁然而愈”,"诸症皆除","病入膏肓","起死回生","复元如常","十年疾,数剂而愈",本文还对现代医学“高血压病、冠心病、肿瘤”等疗效进行综述。是消除重复记录中的虚假效应,辨别是否长期有效,还是短期有效,是否对症状起作用,或者对应于现代疾病,是自我治愈的假效用,还是药物干预的真正效果,究竟是药方干预的真正效果,到底是一种不真实经验的传递,还是一种臆测的“效”。所以单独研究中医学的“功效”,思考古人总结中医学治疗的轨迹,对于现代中医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中医的“功效”是效果。
先秦时期,中医药学应当首先确定其疗效,并通过对身体某些症状的改善来判断其药效,例如:巴豆泻下、桔皮止呕、人参提气等,皆为劳动人民亲验所确认的效用,神农尝百草并非神农试药,正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把真人体试验的结果,假意而口授心传,所以中医学的“效用”是要使劳动人民散失的有效知识积累,是可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运用实践,来检验人的经验,中医「功效」是经得起反复验证的,如「杏林春暖花开」,无实际效果,哪有杏林繁枝,中医的效是「杏林」。
三、中医学对“功效”的推崇。
中医学尊重“功效”,对行之有效的体验,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时及以前,孜孜以求。决不能只是其一人着书立说,惟仲景之方叫经方,仲景一人为圣,肯定是其方药的效力,所以古代人眼中也只能容得下行之有效的东西,古人对治法的效用更讲究。而对于不断涌出新疗法有效的医家也大有裨益,所以出了黄帝、岐伯、后有医圣、有医圣、后有华佗、药王等。中医学对效用的推崇,自然形成了对无效的排斥与保护。中医学经历了千百年,就是这种有效率的层层把关,使它像家藏珍宝一样传世,无用或低效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四是中医学对“功效”的否定。
创新学论认为,有一种创新方法,即质疑已有的中医温病论,继承仲景,开创新学,它是中医学发展的再创新范例,其形成之初,也是对用伤寒方治热而杀人无数的质疑,如吴又可言:“役气传…,其始发之日,每见时师误以正伤寒之,未有不尽者,”总结仲景温病论治之效,认真质疑否定,才使温病学说跳出束缚,成为医学史上耀眼的一朵奇葩。中医学立方千万,就是不认同、否定而成,中医学术的自净是通过对“功效”的认可和否定来完成的,而不是现代人所诟病的“效”。疗效始终是中医学始终如一的尺度,吴又可叹道:“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不可治,医者愈久愈愈,愈愈愈愈愈。」
五、中医学依附于中医学理论。
中医学理论结合中医学的药理,在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哲学则是对自然现象和问题的探究和反思,它是一切事物间各种相互关系的最简单的诠释,中医学理论受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把气一元论、阴阳五行说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中成药“五味”与五行属性的关系,使中药自然地融入到中医体系中,关键是要有重复性的效验,从而使中医理论得以固化和确立。如今,中医学理论已成为一种工具,可将形似不相关的中药与人类疾病相联系,其中可能是某些宏观层次上的关联,还是用表面的观点来揭示存在某种规律或真相的苗头和线索,中医学是利用朴实的哲学观点,提前发现人体与某些未知有关的东西,如:心肾相关是依据五行理论提出,近代医学揭示这两个器官与神经递质之间存在着联系,距中医发现已有很长时间。同时也必须指出中医单药应用已经十分成熟而系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单一药物的使用效果十分良好,中医的存药论是站不住脚的。中医学是有效的,中医学在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是有效的,中医学的效用也不能脱离中医理论。
六、中医“功效”的临床实践。
古医家以“治未病”为核心,以“治病救人”为核心,坚持治病救人的原则,对慢性病的治疗尤为重要;对外感病、外邪解后获得初步疗效,即换方治余患,例如《伤寒论》条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旋复复黄汤主之」;这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识,早在《伤寒论》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不解,…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等条款;无效不更方,是临床真正识得病机的表现,需要的力量与胆识,例如《伤寒论》中有一句话:“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而桂枝汤则愈。把握住病机,静待药效积聚,不贪一日之功,是临床上的高境界。总而言之,古代医家驾驭中医学“功效”的能力十分强大,且经过深思熟虑。
七、中医药学的发展和阶段性效果概述。
中医学临床是继承,实践“效”,中医科研是归纳,求证“效”。如果可以循著「效果」轨迹,以「效果」为线索,从效地模仿,反思中医学的理论,优化中医体系,就能使中医既保持原貌,又「效」最终能合理、可靠、科学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