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事故方面
1.1.1跌倒
呼吸内科患者多为老年人,体质虚弱、视力下降、反应能力差等因素;有的患者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抗过敏、降血糖药等容易摔倒的药物,容易摔倒,造成事故。
1.1.2坠床
肺性脑病患者常出现兴奋、易怒等表现,伴有老年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易发生坠床事件。
1.1.3窒息、误吸
咯血、痰增多不易咳嗽的患者容易导致窒息;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脑梗死等)容易吞咽困难,进食咳嗽导致窒息、误吸。
1.1.4管道脱落
气胸、胸积液患者常采用胸闭式引流,如固定不当、活动不当、过度牵引等原因导致管道脱落;胃管、导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管道可计划外拔管。
1.专科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
1.2.1氧疗隐患
氧疗过程中,如果氧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可能会发生氧中毒;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持续高浓度吸氧会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导致或加重Ⅱ型呼吸衰竭;部分患者对氧疗依从性差,自行停止吸氧,达不到预期疗效。
1.2.2.吸痰护理隐患
病情评估不到位、单次吸痰时间过长、两次吸痰间隔短等因素,可导致低氧血症加重病情,造成事故。
1.3.护理人员的因素
1.3.缺乏综合能力
虽然现阶段护士的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培训不到位、急救技能掌握不足、应急能力差等因素直接影响抢救效果;同一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由于多专业护理问题存在一些护理矛盾,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工作中缺乏高度责任感
工作粗心大意,缺乏谨慎精神;观察病情不够细致,未及时发现隐患,干预不及时;职责、制度、流程执行不规范等因素。
1.4.护理管理因素
1.4.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1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护理管理监控过于注重考核,缺乏详细的管理理念,应急预案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到位,护理核心制度执行不严格造成的护理缺陷是发生率高、损失大的风险。
1.4.2.护理人员配置与工作强度不对称
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特别是护理需求的增加,使护士从事繁重的工作超负荷,导致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环节质量无法控制、服务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管理体系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是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2.1事故预防
2.1.1.充分评价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有事故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床头设置警示标志;与家属有效沟通,获得家属信任与合作,留下家属照顾;同时,认真落实交接制度和分级护理制度。容易摔倒的患者应避免单独行走,必要时卧床休息;兴奋、易怒等容易摔倒的患者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床栏、束肢带等;对窒息、误吸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床边设有吸引器,必要时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吞咽困难、咳嗽的患者,将食物调成糊状,抬高床头30度°~45°,必要时保留胃管;各种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避免折叠、扭曲、脱落、压力,保持有效引流,避免计划外拔管;胸闭引流患者,床边有血管钳、消毒凡士林纱布等相关物品。
2.1.2制定呼吸科常见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护士学习利润
利用晨会和交接班进行场景模拟,一旦发生事故,如何处理等注意事项,不断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规范专业护理操作,加强监督管理
2.2.1氧疗护理
正确评价病情,认真执行医嘱;严格掌握氧疗适应证、氧浓度、吸氧方法和时间要求;密切观察氧疗效果和反应;加强对患者的安全健康教育,提高氧疗依从性。
2.2.2熟练掌握吸痰要领
正确控制负压(40).0~53.3kPa,小儿<40.0kpa),在无负压的前提下插管,抽吸时动作轻柔;单次吸引时间应小于15s,两次抽吸间隔应大于3min;吸痰前、中、后,适当提高吸氧浓度,增加氧流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2..3.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工作责任感
2.3.1.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国内外新知识、新动态、新理念;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按需交叉培训,实施“三定计划”,动态、持续地观察和评价年轻护士的成长。
2.3.2.加强工作责任感
教育护士严格按照职责、制度和程序执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措施,克服粗心的工作态度,培养应有的谨慎精神。
2.4.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2.4.1.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制定《呼吸内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呼吸科应急预案》修订了《呼吸科护理常规》、《呼吸科操作》等项目;病房实行全体员工参与的质量控制模式,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跟踪检查表,加强质量控制,及时纠正和处理问题。
2.4.2.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士长根据本专业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完善护理工作模式,落实责任制;改进工作流程,实行灵活调度(本文来自《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简介见.)
三、小结
临床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理风险教育,制定相应的护理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和常规,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和应急能力培训,严格控制护理质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