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教育论文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典型例子

时间:2023-05-16 21:36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1、工业设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专业教学课程
 
程序列很难压缩在相对较短的学习周期内,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系统,相应地是该学科独特的课程序列。工业设计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应该在开始专业教学之前完成素质教育任务。一些综合性高校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留下最大的空间,将整个本科教育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集中安排通识教育,后一部分集中专业教学。由于通识教育课时占本科教育总课时的近50%,前三学期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无法安排,第四学期留给专业教学的课时也不多,这使得很多学科的专业教学形成了极大的被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前(即第七学期末)应具备产品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即系统完成“产品设计三部曲”“产品设计程序和方法”、产品系统设计《产品系统设计》、学习三门课程(或类似课程):“产品开发设计”。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这三门课程应在三个学期内逐步开设。同时,在学习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之前,首先要对设计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设计概论)、学习设计史来实现)、首先要掌握设计的基础知识(如产品的形式、功能、结构、机构之间的内在关系)、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工程知识(如机械设计原理、电气基础、人机工程学、工程图、材料工艺等)。还需要掌握初步的设计表达方法和技能(包括手绘、计算机三维虚拟表达、模型制作),在学习手绘技术之前进行素描和色彩训练,使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表达设计效果至少掌握2-三个应用软件。在接下来的四个学期里,压缩这么长的课程序列显然是非常不情愿的。在这种情况下,至少第五学期必须安排的“产品设计程序和方法”课程将不可避免地“粮草未备,兵马先行”。同样不可避免的是,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学生只能整天沉浸在专业课程中,缺乏必要的调整,这种学习生活是多么单调!
 
二、大学生通识教育不必也不应集中在前两学年完成
 
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非常重要,但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基础教学。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除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除了形势与政策的相继关系外,其他课程之间没有序列性,也不需要在专业教学开始前完成。就通识教育本身的需要而言,通识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就具体课程而言,除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外,没有必要挤在其他课程的前面。例如,政治理论和思想修养课程并不是大一、大二学生特别需要政治教育和思想修养,大三、大四学生不再需要。再比如体育课,看不出为什么大一大二的学生不能部分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大三大四的学生也不能部分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英语课的序列稍微延长一点,对学生考研有好处。与专业教学和专业基础教学相比,通识教育可以在保证总课时的前提下灵活安排开课时间。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杜威说,我们为学生设计和提供什么样的教学,就是为学生设计和提供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分成两半。前半部分与专业无关,后半部分与专业以外的学习无关。这既不是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初衷,也不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初衷。设计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同一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如果使用工业设计术语来表达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它们应该是并行模式,而不是串行模式。总的来说,它们应该是平行的,相互补充的,相互促进的,相互渗透的。两者都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第三,让学生在前两个学年基本不接触专业,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态
 
入学之初,学生们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充满了好奇和特别关注。这是培养专业思想的好时机。此时,让学生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帮助他们逐渐了解专业,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是否适合学习这个专业。当然,进入大学后,学生再次选择专业的愿望是非常好的,但合理选择专业的前提是对专业有初步的了解,这种理解也需要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进入大学后,如果不接触具体的专业教学,即使给了他们选择专业的自由,这种选择也只能是盲目的。因此,接触专业课程越晚,重新选择专业的空间就越大。此外,大多数省市的中学生在高考前进行了分流,他们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不应该大跨度重新选择专业。因此,最好按照专业教学规则,同时增加教学计划的灵活性,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允许学生跨二级学院、跨系、跨学科选修课,拓宽知识,通过选修课灵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将刚性的“制造”人才转化为灵活的人才培养,既适应社会又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