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专业。在国家大力支持计算机软件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下,大量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走向社会,但并没有改变目前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规范上没有对社会需求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开设的课程过于陈旧,导致人才供需没有完成有效对接。本文通过分析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发展现状,指出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策略,为解决这一现状提供理论支持。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计算机软件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相对缓慢,时间跨度较长。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软件行业的投资,高职院校满足了社会需求,广泛开设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解决社会人才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进入了平衡发展时期。然而,随着软件行业相关新兴技术的出现,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后从事软件领域的学生人数较少,原因是学生未能掌握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人才供求差距越来越大。目前,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培训理念,按行业标准开设相关课程,引进新兴理论和技术,悄悄形成实践能力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社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训的联系。
2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整体水平较低。高职院校教师在项目实践经验、行业标准等方向不够,老年教师不愿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往往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利于挖掘学生思维,此外,每年新教师优先考虑应届毕业生,缺乏项目实践经验,不了解软件开发过程和开发过程的细节,通过教学知识点完成任务,学生不能有效整合这些知识点。二是实验实训室设备不足,管理不善。大多数学校都有专门的软件实验培训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安装了开发工具、数据库管理工具等,但在设备更新、机房管理方面仍然缺乏,现在开发工具对硬件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设备响应慢,软件调试时间长,导致学生计算机时间、项目开发时间不够。此外,机房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软件冲突、设备不能使用等问题,也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第三,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规范存在差异。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对软件行业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企业对编程语言的要求也不同。人才培养规格的设计与社会需求不同步,使得学生毕业时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无法满足企业项目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毕业后失业的现状。
3.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是完善教师队伍,提高整体水平。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师水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可以通过国家教师培训计划项目、引进项目教学、安排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项目等手段,提高教师软件行业的专业知识,对参与这些培训或实践项目的教师给予相关奖励政策,鼓励年轻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同时,引进具有工程能力和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到学校任教,开展软件技术相关理论知识讲座,对促进学生掌握软件知识起到一定的作用。二是更新实验培训场所,加强管理。根据软件行业建设相应的实验培训场所,如基础程序设计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网页设计实验室、移动应用开发实验室等,根据实验室性质和硬件配置要求进行设备采购,确保至少三年内不会被淘汰。同时,安排专人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包括系统和软件管理、设备管理、健康管理等,打造干净清爽的学生实验室。三是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修订人才培养规范。每年修订人才培训规格和计划,充分研究企业和软件项目,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项目需要什么技能完成,根据研究结果完善人才培训计划,引入校外课堂让学生接触软件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四是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利用课程小项目和毕业设计大项目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和实践能力,以项目的形式对每门课程进行评估,调查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项目过程中的能力。同时,在大三毕业设计项目的开发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软件开发全过程调查指标体系,全面验证了学生的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面临机遇和挑战。只有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规范,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要合理布局师资设备,完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整体综合素质,尽快掌握新技术、新工具、新理论,紧跟行业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质软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