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现代化的过程性使得“现代产业体系”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内涵不同。在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主要体现在现代服务业的充分发展上,现代服务业占比GDP70%左右的份额;在发展中国家,现代产业体系主要体现在产业化进程相对健康的产业组成上,即农业基础相对稳定,设备制造业相对发达,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从中国提出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历史背景来看,现代产业体系更多地来自于决策者对现实经济发展方向的思考,而不是工业经济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果,经济实践再次走在经济理论的前面。党的十七大报告系首次正式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是对“新工业化”概念的补充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现代产业体系”表述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党的报告提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总书记强调“加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到报告,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和内涵逐渐明确,成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对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质量、效率和动力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处理好几种关系
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显然是一个重要的起点。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就必须处理好科技创新、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关系。1.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我国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足。中国的科研水平很高。根据汤森路透社2017年的ESI数据,中国有210所大学(内地),其中ESI前1%以上的大学有25所。但我国科研与科技创新难以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不畅。2015年,清华大学陈进教授团队通过对全国682所高校的专项问卷调查,计算出“近5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估值为17.6%”。2.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相互支撑。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的矛盾主要是现代工业体系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较高,而现有人力资本供应质量不高,数量不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了数千名科技人才,有效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面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新任务,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供给,特别是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面临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国家实施本科院校“双一流”、高职院校“高水平”等创新发展行动,提高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供给质量。3.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有效融合。实体经济是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础。缺乏科技创新很容易导致实体经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导致优秀人才不愿进入或留在实体经济领域。从社会层面看,目前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只是雷雨点小,名牌大学毕业生很少愿意成为实体经济的工匠;从家庭层面来看,很少有家长把孩子培养成未来实体经济的工匠;从学生个人层面来看,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是大多数高分考生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