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中医分期治疗
中医丰富讨论了偏瘫的病程特点,但仍主要研究中风急性期,未能深入挖掘偏瘫肢体的康复治疗,形成统一的规律总结。同时,许多医生结合现代中医分期治疗中风偏瘫,探索了许多有效的方法。
1.内服方药
内服方药一直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对中风偏瘫的分期和辨证论治没有统一的认识。中风偏瘫的疗效评价需要几个月,治疗方案的相应调整尚未达成共识。任成生[2]根据中风各阶段的临床表现,采用化痰活血、排热通腑治疗急性期、补肾活血、化痰益气通络等治疗方法,后遗症期采用补气活血化瘀治疗。周世明教授[3]应用扶正法分阶段治疗缺血中风。以三参地芪汤为基础,急性期可采用化痰通腑法;恢复期,重用黄芪补气;遗症期以阴血软筋、舒筋活络为主,临床效果满意。郑国庆[4]治疗中风急性期重通脏醒神,化瘀祛痰,中风恢复期重健脾肾,活血通络;治疗痉挛,滋阴养血,软筋活络。郑友丽[5]将中风分为急性期,探索不同阶段的病机特征,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张志龙[6]以阳虚、湿阻血瘀为中风偏瘫的基本病机。温阳益气、祛湿化瘀是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45例。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总效率91.1%,疗效满意。孙西庆[7]采用温阳熄风化瘀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结果组肌张力降低,痉挛改善,改善率明显55.5%。临床疗效基本恢复率为45%,显效率为30%。艾绍军[8]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三阴软筋汤治疗中风后偏瘫肌痉挛60例,其中治疗组肱二头肌痉挛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效率86例.67%;治疗股四头肌组显效5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两组肌肉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良好。
2.针灸治疗
现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多结合Brunnstrom理论上,根据不同的放松和痉挛状态进行治疗[9],针灸疗法具有完整性和双向调节作用,使其治疗中风偏瘫具有独特的特点。研究表明,[10]使用巨大的刺针刺康侧肢体可诱导中风后早期低中枢控制的联合反应和联合运动。通过健康侧肢体肌肉收缩或针刺刺激,可引起患侧肌张力的增加。软瘫期以上肢阴经、下肢阳经为主,如偏瘫侧尺泽、曲泽、Xi门、内关、环跳、伏兔、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等。,上下肢各取3~4穴,加强刺激手法,提高患肢张力,缩短软瘫期[11]。刘悦[12]经研究认为偏瘫软瘫采用“醒脑开窍”针灸治疗可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缺血和灌注损伤面积,促进脑功能恢复和功能重组。痉挛状态是由优势肌肉群的肌肉张力过度引起的异常运动模式,即身体痉挛。此时,治疗应主要抑制异常模式,以转变为分离运动模式。本期以上肢阳经、下肢阴经为主,如患侧上肢肩、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等。,每次选择3~4个穴位[11]。曹辰虹等[13]在以醒脑开窍为基础的治疗中,在锥体交叉区玉枕穴至天柱穴的连接处等距直刺4针,与简单的醒脑开窍治疗组相比,治疗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ADL得分明显提高,总效率66.7%高于对照组40%.0%。刘伟红等60例治疗中风后遗手指痉挛患者,采用手三阳经穴针灸治疗,与常规针灸治疗相比。治疗后两组手肌力评分减少(P<0.05)但治疗组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手三阳经穴针灸治疗可显著改善手功能。张文东等[15]主要选择督脉穴位,配合局部穴位治疗中风后遗肢体痉挛患者29例,与传统穴位治疗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比较。两组张力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明显(P<0.05);两组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的比较也有所提高(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P<0.05)。李新红等[16]也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总效率888.6%。何胜三等[17]用项腹针取风府、风池、天柱、大椎、天枢、外陵、中湾、关元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总效率91.1%。刘希茹[18]选取阴阳经穴综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48例进行临床观察,临床总效率98.81%明显高于传统针灸治疗组.2%(P<0.05)。
3.其他疗法
临床上除使用中药内服、针灸治疗外,还有按摩、指导、熏洗等治疗方法。在具体临床应用中,要把握偏瘫急性期、软瘫期或痉挛期不同康复阶段的发病机制,将各种康复治疗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调理,促进偏瘫康复。陈小平[19]用穴位按摩和肢体被动活动治疗中风偏瘫急性期患者31例,与单纯肢体被动活动组29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肌力恢复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穴位按摩早期介入对提高中风偏瘫患者肌力有一定疗效。高彦堂等。[20]将中风偏瘫分为软瘫和硬瘫,分别使用瘫康灵1号、2号膏穴位外贴,选用大椎、命门、神阙、曲池、外关、委中、内庭等。,每2天换一次药,总效率99.4%。詹敏[21]中风偏瘫Brunnstrom分期Ⅲ60例以上患者选用蓖麻仁、附子、吴茱萸、冰片制成膏体,外敷双足涌泉穴。与常规药物治疗组40例相比,结果显示,治疗后功能评分由35%升至45%,治疗组由35%升至81%。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杨迎民[22]对165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活血化瘀、舒经活络中药方煎汁熏洗治疗,结合康复训练,总效率88.49%。潘裕辉[23]用中药对70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瘫复汤外熏,结合按摩、功能锻炼等常规治疗,疗效显著。张颖等。[24]对于7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自拟抗痉挛处方(白芍、伸筋草、木瓜、桑枝等)。)和运动疗法,总效率93.与单纯使用运动疗法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并能显著提高其运动功能和功能独立性。徐素琴[25]用中药熏蒸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9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与单独使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状态评分明显下降(P<0.05)。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历史悠久,其治疗方法、疗效毋庸置疑。结合现代医学对偏瘫的理解,中医治疗中风偏瘫已成为我国康复领域赶超国际水平的希望,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中医对中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期(即急性期)BmnnstromⅠ期)干预,中后期干预(BrunnstromⅡ~Ⅳ)病理特征研究较少,中医在偏瘫康复发展中往往重针轻药。中风偏瘫是一种综合影响多种原因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各种症状不单一,往往忽视不同病理阶段偏瘫的病理特征,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方案调整。中医对偏瘫缺乏运动模式的概念,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对偏瘫的辨证论治和证治规律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深入挖掘历代医生对完善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康复理论,深入挖掘历代医生对本病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中医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