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世界粮食出口量的影响。
各国对食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各异,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贸易政策体系的影响。
一国的贸易政策制度是影响粮食出口结构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贸易自由化鼓励生产者出口,而不依赖国内市场。在1986-1994乌拉圭回合谈判后,农业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包括加工食品已显著减少。在2003年,世界贸易易组织(WTO)提出,加工食品关税至少要降低到13%,而发达国家则基本达到了这一税率。例如,2005年,加工食品的进口关税为10.2%,欧盟为13.2%,日本为16%;在发展中国家,与之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税率更高,其中27.8%,墨西哥30.7%,印度32.6%。2004年,最后采用由世界贸易组织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计算关税的模式,使发展中国家有更好的机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二)规模经济和先进技术的影响。
随着食品消费和生产量的增加,食品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规模经济与先进技术是食品加工成本的重要决定因素。发展中国家要想降低成本,促进加工食品的出口增长,首先要依靠国内市场发展规模经济。对那些中高收入发展中国家来说,除了规模经济之外,还可以依靠采用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出口国,丹麦的猪肉产量仅占全球的2%,而出口量却占到了全球出口的17%,其中85%用于出口。在丹麦,人力成本居世界之首,养猪业面临着通过创新、自动化以及进入波兰和西欧等国外食品加工市场降低生产成本的挑战。
㈢支持出口加工食品的其他政策措施。
包含一个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为与加工食品有关的所有行业提供财政支助,为食品出口企业更好地规避经营风险,保障运输、原材料、商品、技术推广、公路、铁路、海港,通讯,能源系统,终端市场,仓储和加工设备(INFRA)的支持。为了将马铃薯加工业建设成为覆盖亚太、拉美、非洲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从财政、税收、金融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现已全面推行“农业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明确规定将马铃薯纳入涵盖范围,享受粮食作物应有的国际竞争力。
㈣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造成的毒雾酸雨等危害极为普遍,对作物造成的危害尤为突出。目前,肥料、杀虫剂、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学品的使用、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已经成为主要的污染源。近年来,由于食用螺类而导致的中毒事件在我国沿海省市中屡见不鲜,比如在北京、浙江、福建等省都曾出现食用织纹螺中毒的病例。自1990年代以来,由于贝毒问题,我国贝类产品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因贝毒问题出口贝毒事件经常发生。
(五)食品安全标准的影响。
在发达国家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实际上,食品安全标准的存在往往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由此而引起的争议也日益增多。1995-2003年,SPS措施争议案提及WTO争端解决机制,从200起增至近千起,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反应能力受到很大挑战。即便市场真正开放,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也会因食品安全标准的限制而未能获得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