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设计教学模式不足
(1)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经过多年的教育工作,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迅速下降。同时,实践能力与当今社会的需求也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从网上收集一些过时的资料进行利用,有的教师甚至几年前就用教材进行教学,使得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学生无法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上课热情低下,无法集中精力听课。而且,师生互动较少,教师无法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教学过程的针对性相对较弱。因此,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第三,很多教师只承担基础教学内容,科研和实践能力没有显著提高[2]。
(2)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符
由于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学习教师教授的内容。然而,由于工业设计学科的快速变化和知识内容的快速变化,如果学生只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就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工业设计学科,企业可能需要更实用的作品,但学生的设计可能会给作品很多自己的想法。虽然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设计作品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其次,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都不高。在工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基于大量的实践。如果学生只使用自己无拘无束的想象力,而不结合工业设计实践,那么设计作品就不能得到认可。
(3)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设计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仅通过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者通过学期课程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场所。目前,在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校课程不合理。对于大多数工业设计学校来说,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计划。根据这些教学计划制定的课时非常紧凑,使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在企业实践,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师承担企业的一些科研项目,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科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许多教师与企业的合作是短期的。项目结束后,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中断,不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相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