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568476783@qq.com

农业论文

D县H村定向扶贫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时间:2023-05-07 23:17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数:

一、聚焦邯郸市
 
D县H村定向扶贫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定向扶贫的目的是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经济贫困,接受先进政治文化的思想传播。通过对邯郸市D县H村为期一周的农村调查,发现该村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对农业经济发展存在几个突出矛盾。1.村民普遍抵制精准扶贫政府投入部分资金鼓励农民建设温室的政策。因为他习惯了“靠天吃饭”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习惯,所以不支持温室的实施。他认为作物是四季生长采摘的,没有反季节作物。他认为政府欺骗他们,不能保证他们的收入。村里大棚建设资金落实后,村里200户人家中只有7户人家支持大棚建设,参与大棚种植。2.由于道路封闭,村里只有两台电脑,无法连接网络。因此,村民们几乎不知道“有针对性地摆脱贫困”。扶贫资金下放到村里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时,村里的老人会因为修路、修设施等行为而破坏风水等障碍。因此,村里的道路仍然以土路为主,农产品销售只能通过人力运输,大型货运工具不能进村,农产品销售滞销。
 
二、重点分析H村扶贫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在原有劳动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不能脱离现实。同时,必须引导村民经济意识的转变。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交通不便、信息不良等原因,农民接受外部信息的能力较弱,对新知识和农业新技术的敏感性较弱。需要注意的是,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农民素质直接决定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水平[1]。2.要发展农业经济,必须改善经营模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该村绝大多数壮年劳动力主要外出打工,剩余劳动力均为老弱人口。村里的老人和妇女长期以草帽为主要工作,导致这些剩余劳动力时间成本高,收入低。因此,村里的每个家庭都依靠老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作为主要收入。如果这些老年劳动力放弃外出打工,只从事温室生产,一旦温室收入出现问题,村民家庭的主要收入就会大大降低。3.发展农业经济,必须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许多农村基层组织干部往往片面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强行将经济建设与其他工作的联系分开。也有人把意识形态建设理解为“软任务”,认为从事意识形态工作没有效果,所以主观上没有充分重视[2]。
 
三、探讨精准扶贫过程中如何实施有效治理
 
在有针对性的扶贫过程中,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落实政策,也让农民有权充分参与和选择,不能强加政策,尊重农民的意识形态,用实际行动影响村民,用法律为村民提供合理保障,实现有效治理,结合“德治”和“善治”,合理有效地动员人民。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占据着统治地位。传统德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治理方式,旨在维护统治阶级政权,是封建统治者治国治民的工具。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应该是实施“德治”和“法治”的主体。社会主义“德治”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系,其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旨在实现人民权利,反映民主权利,符合人民的意愿。要实现传统“君主专制”向现代“民主政治”的历史性飞跃,必须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社会主义人际关系;要摒弃传统社会的“官本位”思想,推动“民本”思想向“人本”思想和“民主”制度转变;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有针对性的扶贫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